技术与资讯 > 资讯服务 > 技术前沿

NEJM: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(Taniborbactam)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

2024-03-25

耐碳青霉烯肠杆菌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是全球健康的严重威胁。在美国,包括急性肾盂肾炎在内的复杂性尿路感染(cUTI)每年至少造成60万人住院,因此产生巨大的医疗费用。然而,β-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新出现的耐药病原菌使包括cUTI在内的严重感染的治疗愈加困难。

头孢吡肟是一种广谱的第四代头孢菌素,但随着广谱β-内酰胺酶(ESBLs)和碳青霉烯酶的传播,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性也随之增加。他尼硼巴坦(Taniborbactam)是一种双环硼酸β-内酰胺酶抑制剂,对Ambler A、B、C和D类酶具有有效直接的抑制活性。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是一种β-内酰胺和β-内酰胺酶复合抑制剂,对产丝氨酸和金属β-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菌活性。为了更有效的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所导致cUTI,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双盲、随机3期试验,以评价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与美罗培南相比,用于治疗由产ESBLs革兰氏阴性菌引起cUT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在此项3期、双盲、随机试验中,我们将cUTI(包括急性肾盂肾炎)的住院成人患者按2:1比例分配,分别接受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(2.5g)或美罗培南(1g),每8小时1次静脉注射,疗程7天;如果出现菌血症,该疗程可延长至14天。主要疗效终点是在试验的第19~23天,基于微生物意向治疗(micro ITT)人群的微生物学和临床反应的复合终点。如果得出非劣效性结论,则对主要终点进行预先设定的优效性分析。

研究结果显示,本研究共有66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,其中有436例(66.0%)被纳入micro ITT人群。患者平均年龄为56.2岁,其中6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38.1%。在micro ITT人群中,57.8%的患者患有cUTI,42.2%的患者患有急性肾盂肾炎,13.1%的患者患有菌血症。在复合终点中,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组293例患者中有207例(70.6%)治疗成功,美罗培南组143例患者中有83例(58.0%)治疗成功。在主要终点方面,头孢吡坦-他尼硼巴坦优于美罗培南(治疗差异,12.6%;95% CI 3.1~22.2;p=0.009)。在后期随访(试验的第28~35天)中,与美罗培南相比,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具有更高的复合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。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组和美罗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5.5%和29.0%,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痛、腹泻、便秘、高血压和恶心;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。

主要疗效终点和次要疗效终点

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

综上所述,头孢吡肟-他尼硼巴坦在治疗包括急性肾盂肾炎在内cUTI方面优于美罗培南,其安全性与美罗培南相似。